O led顯示屏在中小尺寸終端領域已占據重要的位置,在大尺寸領域的占比也在攀升。與之配套的OLED顯示屏專用驅動芯片被認為是OLED顯示屏的“中樞神經”,其性能的高低決定了顯示屏畫面播出的效果。近日有消息稱,華為消費者業務確認成立專門的部門做屏幕驅動芯片,海思首款OLED驅動芯片已在流片。除華為外,OLED驅動芯片領域不乏領軍芯片廠商和造芯新勢力加盟。雖然目前我國的技術實力整體與韓國等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但我國芯片企業正走上強芯路,致力于補齊面板產業鏈中這重要的一環。
本土配套能力有待提升
今年上半年,中國OLED面板產業迎來了一波投資熱潮,主要針對上游材料設備、產線產能、新技術路線三個投資方向。圍繞著這波熱潮,OLED面板業進一步蓬勃發展,也給予OLED驅動芯片領域成長空間和發展良機。
數據顯示,近幾年,應用于智能手機、車載娛樂、電視、虛擬現實和智能手表領域的驅動芯片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12%、16%和67%。2019 年,驅動芯片僅手機的市場用量已達7億片,約29億美元。市場分析機構預計,今年國內AMOLED手機面板驅動芯片的產業規模將達到23億元~30億元。
然而,我國OLED驅動芯片的自給率非常低。據了解,2019年京東方采購屏幕驅動芯片金額超過60億元,其中國產芯片占比不到5%。以華為手機為例,2018年開始,京東方搭載新思驅動芯片的顯示屏幕被應用于華為Mate20 Pro機型。
韓國顯示器驅動芯片廠商Silicon Works營收數據顯示,2018年Silicon Works營收僅5%來自中國客戶,但2019年比例增加到15%,2020年預估Silicon Works中國營收比例可提高到20%。
群智咨詢(Sigmaintell)副總經理兼首席分析師陳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國外供應鏈環境日趨復雜,加大本土化供應鏈投資及布局成為行業整體方向,新技術的中長期持續投資才是提升顯示產業本土化配套的競爭力關鍵所在。
國內廠商積極布局
目前已經有格科微、匯頂等數家芯片設計公司可以穩定提供LCD驅動芯片,且TFT-LCD已大量轉往TDDI,這個市場已經進入成熟甚至過度競爭的階段。但TDDI及OLED驅動芯片,由于技術難度及專利等限制,目前仍處于前期開發階段。制造環節上,中芯國際及晶合等都有穩定的產能配合。伴隨著中國大陸面板廠的崛起,目前在AMOLED驅動芯片領域會有比較多的切入空間。
廣東晟合微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偉近日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國內投入的面板產能看,按6英寸手機終端計,每年的產量將近5億片。而從市場需求看,穿戴類產品僅國內知名品牌就超過1億只,合計市場規模至少有2.5億只。而按價值看,每片面板都需要至少一顆驅動芯片,價值規模在40~50億美元左右。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在AMOLED驅動芯片領域,三星電子、Magna Chip、Silicon Works這三家韓系供應商占據全球約95%的市場。
看中顯示驅動芯片市場的巨大需求,以及廣闊的發展進步空間,我國的匯頂、集創北方、格科微、云英谷、吉迪思、芯穎、奕斯偉、晟合微電子等芯片廠商開始加緊布局,未來若能實現技術突破和大規模量產,將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當下,我國大陸部分芯片廠商深耕OLED驅動芯片領域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中穎電子于2015年與和輝光電一起開發了AMOLED驅動芯片,子公司芯穎科技在2018年一季度順利完成了一款FNH AMOLED顯示驅動芯片的內部驗證,并于第三季度開始量產。
吉迪思在2016年第二季度量產剛性屏AMOLED芯片,2018年9月聯手中芯國際正式量產40納米AMOLED驅動芯片。
今年3月,常州欣盛半導體啟動高清顯示用驅動芯片項目,填補了我國“十三五”集成電路產業COF顯示驅動芯片空白,目前已得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投資立項,并獲得京東方、惠科集團等顯示企業的訂單。
今年6月,奕斯偉獲得新融資,集創北方總部暨顯示驅動芯片設計和先進測試基地項目正式開工。
今年8月,廣東晟合微電子有限公司已配合國內知名品牌作為第二供應商進行供貨驗證,其手機驅動芯片在出口市場全部驗證通過,并在二線品牌的穿戴產品中全面推廣,12 月底開始配合國際品牌驗證。
眾多布局OLED驅動芯片廠商取得的積極成效意味著國內顯示驅動芯片發展的腳步正在加快。
加強與上下游深度合作
必須正視的是,與韓國企業等先進芯片廠商相比,我國OLED驅動芯片的整體實力還有待提升和突破。集邦咨詢向記者表示,OLED驅動芯片市場的難度主要取決于自身的開發能力,以及是否能確保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在缺乏TFT-LCD驅動芯片的開發經驗下直接跳到AMOLED驅動芯片的開發,對于開發進程是否會被拉長,后續仍有待觀察。
我國顯示驅動芯片本土化配套率較低。耿怡向記者表示,在設計環節,近年來,通過基金投資、上下游合作等方式,如集創北方、奕斯偉等芯片企業發展迅速,但是與先進企業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制造環節,目前國內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尚未將驅動芯片作為發展重點,因此制造環節還主要依托我國臺灣地區的芯片加工企業。未來,我國芯片設計企業和制造企業應當重視顯示驅動芯片的廣闊市場,提升產品質量穩定性,加強與國內終端客戶的深度合作。
此次華為大力推進OLED驅動芯片自研,可以促進與面板企業的聯動發展,對于產業界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示范。西南交通大學信息學院電子系副系主任邸志雄博士向媒體表示,華為推進OLED驅動芯片設計研發和京東方應該是互惠的。一方面提升京東方在驅動芯片方面的自主可控能力,增強其面板的議價能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華為在電子設備中,則相當于親自深度參與了屏幕的調校,能夠獲得更好的使用效果,而且能夠借助京東方,打造國際一線面板驅動芯片產品。
我國OLED驅動芯片實現突破需要從以下五個方向入手。施偉表示,一是針對國內面板企業及市場的特點,自研算法,加強芯片設計優化;二是加強技術攻關,主要是高壓(32V)下抗干擾、芯片內數模混合信號間的抗干擾、內存的設計、自有接口協議開發與低功耗電源設計等;三是利用先進制程,同步甚至超越國際先進企業,例如對40納米高壓制程的穿戴應用的驅動芯片的研發等;四是注重人才的培養,不斷提高產品的設計能力和效率;五是嘗試成立技術聯盟或行業標準,形成國內自主的知識產權的標準,為趕超國際水平做技術準備。
|